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2003年度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4 02:44:22  浏览:89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2003年度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2003年度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国税函[2003]107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近接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关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申请统一汇缴所得税的请示》(中国卫通财字(2003)144号),为支持该集团公司的进一步发展,现将该集团公司2003年度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问题通知如下:
一、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所属的79家全资控股企业(名单见附件),在2003年度由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北京市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
经批准享受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成员企业,由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落实西部大开发税收政策具体实施意见的通知》(国税发〔2002〕47号)的有关规定,单独合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各合并纳税的成员企业暂不实行就地预交企业所得税办法。
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所属合并纳税的成员企业,在企业改组、改制或资产重组过程中,因股权发生变化而变成非全资控股的企业,经当地国税局确认后,从股权发生变化的年度起,就地缴纳企业所得税,并报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三、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所属合并纳税的成员企业,应按照国家税务总局的有关规定,向所在地国家税务局报送所得税纳税申报表,并接受所在地国家税务局的检查和监管;当地国家税务局应按国家税务总局的统一规定,认真受理企业的纳税申报,切实履行纳税检查和监管职责。
附件: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2003年度合并纳税成员企业名单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三年九月十六日




附件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2003年度合并纳税成员企业名单

序号 企业名称 注册地址
1 中国通信广播卫星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42号
2 北京卫星电信研究所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42号
3 中国邮电翻译服务公司 北京市西城区西长安街13号
4 北京寰通卫星通信维修中心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42号
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北京分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42号
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上海分公司 上海市田林路388号新业大楼10楼
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江苏分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26号新晨国际大厦20楼
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南京分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中山北路26号新晨国际大厦20楼
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苏州分公司 江苏省苏州市三香路206号光大银行大厦23楼B2室
1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无锡分公司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中路97号佳福大厦700室
1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常州分公司 江苏省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江中路建设大厦D座401室
1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镇江分公司 江苏省镇江市中山东路423号邮政大厦10楼
1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南通分公司 江苏省南通市工农路57号万立通大厦602室
1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扬州分公司 江苏省扬州文昌西路148号扬州外贸大厦二楼222室
1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徐州分公司 江苏省徐州中山北路1号盛佳大厦1408
1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连云港分公司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区朝阳路1号地段1号楼2层
1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盐城分公司 江苏省盐城市建军中路21号国贸大厦9楼西半层
1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淮安分公司 江苏省淮安市健康东路9号
1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泰州分公司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城南海陵南路321号
2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宿迁分公司 江苏省宿迁市发展大道60号数码广场东三楼
2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广东分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峰源大厦903-909
2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深圳分公司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新闻路中电信息大厦1711-1716
2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东莞分公司 广东省东莞市东城中路辉煌商贸大厦6楼D28-33
2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江门分公司 广东省江门市江海一路159-160号
2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韶关分公司 广东省韶关市风采路25号邮政局大楼12楼
2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惠州分公司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邮电大楼9楼
2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梅州分公司 广东省梅州市华南大道雄风苑A1栋301-302
2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汕头分公司 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区金砂东路长荣大厦21层B号房
2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珠海分公司 广东省珠海市拱北迎宾南路2188号名门大厦1707
3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佛山分公司 广东省佛山市华远东路13号佛山发展大厦30字楼E单元
3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肇庆分公司 广东省肇庆市城北路100-111号财联大厦主楼6楼
3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湛江分公司 广东省湛江市赤坎区中山一路2号世贸大厦写字楼1008号
3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山分公司 广东省中山市悦来南路19号信联大厦7楼
3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河源分公司 广东省河源市沿江东路河源日报社大楼六楼
3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云浮分公司 广东省云浮市云城区云西路第二层
3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潮州分公司 广东省潮州市枫春路中段邮政局大院二楼
3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汕尾分公司 广东省汕尾市汕尾大道中西北侧广播电视局宿舍A栋101
3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阳江分公司 广东省阳江市建设路邮政大楼二楼
3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清远分公司 广东省清远市小市连江路67号恒祥大厦E座301
4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茂名分公司 广东省茂名市迎宾路135号丰年大厦2楼
4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辽宁分公司 辽宁省沈河区北站路78号邮政大厦657
4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沈阳分公司 辽宁省沈河区北站路78号邮政大厦657
4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鞍山分公司 辽宁省鞍山铁东区一道街80号
4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抚顺分公司 辽宁省抚顺新抚区东七路2号
4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本溪分公司 辽宁省本溪市平山区市府路7号
4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丹东分公司 辽宁省丹东市振兴区七经街91号
4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锦州分公司 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中央大街三段5号
4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营口分公司 辽宁省营口市站前区渤海大街东2号邮政大厦2楼
4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辽阳分公司 辽宁省辽阳市文圣区青年大街40号
5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盘锦分公司 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振兴街林丰小区
5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葫芦岛分公司 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渤海街连山迎宾馆1层4号
5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大连分公司 辽宁省大连市上海路45号宏孚大厦802室
5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云南分公司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东路6号新华大厦24楼C座
5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曲靖分公司 云南省曲靖市开发区翠峰路大花桥鸿运办公楼六楼
5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市河西区围堤道华盛广场A座13层A房间
5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重庆分公司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188号联通大厦15层1502室
5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河北分公司 河北省石家庄市友谊南大街102号
5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吉林分公司 吉林省长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硅谷大街1198号硅谷大厦511室
5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黑龙江分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南岗区中山路228号103室
6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安徽分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庐阳区宿州路76号宏图大厦25层2509室
6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浙江分公司 浙江省杭州市潮王路45号2005号
6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温州分公司 浙江省温州市车站大道交行广场12A
6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金华分公司 浙江省金华市双溪西路268号二楼
6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丽水分公司 浙江省丽水市解放街534号二楼
6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舟山分公司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解放东路161-163号四楼
6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衢州分公司 浙江省衢州市区新安路99号二楼
6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福建分公司 福建省福州市五一中路57号闽东大厦1711房
6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福州分公司 福建省福州市五一中路57号闽东大厦1711房
7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厦门分公司 福建省厦门市开元区后埭溪路皇达大厦15层J、K单元
71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泉州分公司 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九一路邮电大楼13层
72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漳州分公司 福建省漳州市胜利东路邮电大厦附属楼四楼北侧
73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河南分公司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东路102号(中国通信建设第四工程局)
74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四川分公司 四川省成都石灰街6号国贸广场725室
75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海南分公司 海南省海口市海府路38号银都大厦512室
76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陕西分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开发区高新3路9号信息港大厦512
77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西安分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开发区高新3路9号信息港大厦512
78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山东分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铜元局前街68号铜元大厦5楼503
79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 广西南宁市民主路8号斯壮大厦11楼A1座
80 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湖北分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新华下路21号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辽宁省禁毒规定

辽宁省人民政府


辽宁省人民政府令

第181号


  《辽宁省禁毒规定》业经2005年2月28日辽宁省第十届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省 长张文岳
二○○五年三月十三日

辽宁省禁毒规定


  第一条 为了制止毒品违法行为,消除毒品危害,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身心健康,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和国务院《强制戒毒办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摇头丸)、氯胺酮(K粉)、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杜冷丁、盐酸二氢埃托非、安纳咖等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是指国家规定管制的可用于制造毒品的前体、原料和化学配剂等物质。
  第三条 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禁毒工作,实行禁毒工作责任制。省、市、县(含县级市、区,下同)公安机关是禁毒工作的主管部门,经贸、卫生、文化、教育、交通、药品监督、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海关、工商等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禁毒工作。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区(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协助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做好查禁毒品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检举、揭发毒品违法犯罪以及在禁毒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表彰。
  第五条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从事下列行为:
 (一)吸食、注射毒品;
 (二)非法持有毒品;
 (三)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
 (四)非法买卖、运输、邮寄、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或者幼苗;
 (五)非法运输、邮寄、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
 (六)在生产、经营的食品、饮料中掺加罂粟壳(籽)或者K粉、摇头丸;
 (七)介绍、引诱、教唆他人吸食、注射毒品;
 (八)胁迫、诱使他人出售或者开具处方、证明,骗取国家规定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
  第六条 从事旅馆、娱乐、餐饮、洗浴、医疗、医药、交通运输、房屋租赁等行业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不得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其他便利;发现经营场所、交通工具、出租房屋内有毒品违法行为的,应当予以制止,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协助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工作。
  第七条 对需要送入强制戒毒所的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实施强制戒毒,由县以上公安机关决定。强制戒毒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可以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场所中实施强制戒毒。
  第八条 吸毒人员在未戒除毒瘾之前,所在单位应当暂停其从事下列岗位的工作:
 (一)火车、机动车、飞机、船舶的驾驶、指挥;
 (二)与电力、煤气、石油、化工、仓库、锅炉相关的操作、保管工作;
 (三)重要生产设备、精密仪器仪表的操作;
 (四)高空及地下作业;
 (五)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的生产、管理、经营、使用、运输;
 (六)从事医疗救护、药品制剂和教学、财务、保密、保卫工作;
 (七)从事广播电视节目主持、播音以及信号传送、监控工作;
 (八)涉及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的其他岗位。
  第九条 申请设立戒毒医疗机构或者医疗机构开办戒毒脱瘾治疗业务,须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许可,并报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医疗机构从事戒毒脱瘾治疗业务,应当接受公安机关监督。
  任何个人不得开办戒毒医疗机构或者从事戒毒脱瘾治疗业务。
  第十条 生产、经营、购买、使用、运输、储存易制毒化学品,必须遵守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本规定附件内的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按照下列规定管理:(一)生产、经营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必须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备案。备案时须注明所生产、经营的易制毒化学品品种、生产能力、年度产量和销售方向等内容。
 (二)生产、科研、教学单位需要购买、使用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必须持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包括事业法人、社团法人登记证书,下同)的复印件、单位介绍信和用途说明以及年度使用计划,向县级以上公安机关申领购用证明,购买后不得擅自出售和转让,确需调剂的必须报请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同意并出具证明。
 (三)生产、经营企业销售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时,必须要求购买方提供营业执照和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一类易制毒化学品购用证明或者生产经营备案证明,不得向个人出售一类易制毒化学品。
 (四)仓储单位在开展一类易制毒化学品仓储业务时,必须要求存货方提供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备案证明或者购用证明,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仓储单位不得承储。
 (五)运输单位(含个体运输户)在承运一类易制毒化学品时,必须要求托运方提供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出具的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备案证明或者购用证明。不能提供上述证明的,运输单位不得承运。
  第十一条 研制、生产、经营、使用、仓储、运输及进出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管理规定,不得擅自向他人出售或者以其他方式转让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第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一)、(二)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没收毒品和吸毒器具,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三)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强制铲除毒品原植物,对非法种植罂粟不满500株的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小的,公安机关可以处3000元以下罚款。违反本规定第五条第(四)、(五)、(六)、(七)、(八)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3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三条 违反本规定第六条规定,为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提供便利,以及对发现在所经营的场所、交通工具和出租房屋内的毒品违法行为不报告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3万元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四条 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有关单位没有将未戒除毒瘾人员调离相关岗位的,由公安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1000元以下罚款。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第九条规定,未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擅自设立戒毒医疗机构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其停止执业活动,可以根据情节处以1万元以下的罚款;医疗机构未经省卫生行政部门许可擅自从事戒毒医疗业务的,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下罚款,对单位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生产、经营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企业,未向公安机关备案或者未按规定要求,销售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以及仓储、运输单位承储、承运无生产经营备案证明或者购用证明的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的,由公安机关责令改正,处3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第十一条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理:
 (一)对非法研制、生产、配制、经营、进出口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全部麻醉药品和违法所得,并视情节处以违法所得5倍以上10倍以下的罚款;
 (二)因管理不善,防范措施不力,致使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失社会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给予警告,并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三)对利用工作之便,开具不符合规定的处方证明,骗取、滥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直接责任人员,由其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八条 违反本规定情节严重,构成治安管理处罚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规定执行;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禁毒执法人员在禁毒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本规定自2005年4月15日起施行。


附件:


一类易制毒化学品目录

1麻黄素
23,4-亚甲基二氯苯基-2-丙酮
31-苯基-2-丙酮
4苯乙酸
5胡椒醛
6黄樟脑
7异黄樟脑
8醋酸酐

呼和浩特市民族工作若干规定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


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令


《呼和浩特市民族工作若干规定》已经2006年5月21日市人民政府第25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市长 汤爱军

二○○六年六月七日

第一条 为保障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经常对各族公民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
全市民族工作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
第三条 市属新闻媒体、政府网站要加大对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宣传力度。
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应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规定,开设民族理论政策基本知识课程,坚持做到有关教育内容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我市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聚居的乡、村的经济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整村推进和扶贫开发,培育和发展特色农牧业。把扶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要求,稳步推进我市少数民族聚居村新农村建设。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应建立健全扶持少数民族聚居村和散杂居村发展经济的项目资料库,为各级政府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提供详实依据。
市和旗县区经济部门、综合职能部门应将支持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摆到重要位置,每年至少完成一项涉及我市少数民族事务的具体活动、扶持项目。
第六条 本市财政性建设资金、其他专项建设资金和政策性银行贷款,可优先考虑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社会事业的项目。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严格执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规定。在财政预算中要分别专项列支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民族工作经费。
市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原预算基础上年递增不低于20%,旗县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按人口数核定,万人以下的,预算经费不低于5万元;1万人到3万人的,不低于10万元;3万人以上的不低于20万元,增长幅度比照市级执行。
市及旗县区少数民族工作经费按少数民族人口人均2元标准核定预算,每年递增5%,保证各级民族工作部门有足够的工作经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继续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保障制度,确保符合低保标准和条件的城乡特困少数民族群众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民族用品企业和民族贸易企业的扶持,为民族用品和民族贸易企业主动提供信息和服务。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情况,为进入我市兴办企业、务工和从事其他合法经营活动的流动少数民族人员提供便利和服务。
乡镇、办事处、社区要积极配合政府民族、民政、公安、工商、税务、市容等部门,切实加强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的管理和服务。
第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城镇下岗、失业少数民族人员在自谋职业和再就业方面给予支持照顾。
各级政府民族工作部门和劳动就业工作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城乡少数民族群众务工技能、技术和就业培训。
第十二条 党政机关招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录用工作人员时,按政府有关规定,对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考录人员予以加分。各级各类选拔性考试应提供民族语言文字试卷。
第十三条 市和旗县区人民政府应重视和调控民族语言授课大专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用人单位不得设置拒招民族语言授课毕业生的招录条件。
第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培训力度。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整合优化民族教育资源,有重点的办好寄宿制民族学校。
寄宿制民族学校住校生伙食费补助,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担的原则,严格按照自治区有关规定,切实落实民族学校住校生伙食费补助。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非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应通过财政补贴、募捐等形式积极资助其完成学业。
第十七条 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在我市开办、合办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模式的民族学校。
第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保障责任,把少数民族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民族学校事业经费和公用办公经费足额支付,每年保证全市教育费附加20%以上用于扶持民族教育事业,优先在民族中小学落实免费义务教育。
第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强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民族学校教师在职培训,建设高水平的民族学校教师队伍。在公办普通学校应配备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校级领导。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大力发展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事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开展科技知识普及和培训工作。
市和旗县区有关部门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少数民族科技应用推广和农民实用技术的培训工作。在少数民族聚居村集中的旗县区、乡(镇)应建设科技培训场所。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鼓励各族公民学习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积极推进蒙古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对蒙古语文翻译工作的领导,切实保证其人员编制和经费的落实。
市属大中专院校要逐步增加、增设用蒙古语言文字授课为主的新型专业和学科。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大力培养少数民族文学艺术人才,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努力办好少数民族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节目,广泛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民族古迹、珍贵文物;加强民族历史和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收集、整理;翻译和出版民族书籍;建好、管好、用好各级具有民族特点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注重体现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
第二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少数民族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支持,确保在全市少数民族聚居村中优先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应重视蒙医人才培养和蒙药研制。加强少数民族妇幼保健工作,改善少数民族妇女和儿童的医疗卫生条件。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发展民族体育事业,重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项目的群众体育活动。每五年举办一次全市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
第二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照自治区和本市的有关规定,抓好少数民族公民的计划生育工作,提倡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十七条 要尊重少数民族丧葬风俗习惯,并提供必要的条件和殡葬服务。对少数民族公民自愿实行丧葬改革的,给予支持。
禁止使用对少数民族带有歧视和侮辱性的称谓、地名、碑碣、匾联等。
第二十八条 少数民族职工参加本民族重大节日活动,按照国家规定放假,并照发工资。
第二十九条 有关部门违反本规定,不依法履行职责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
各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处理民族事务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1999年6月17日颁布施行的《呼和浩特市民族工作若干规定》同时废止。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