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合伙协议中工资条款不应认定形成劳动关系/肖明明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5-13 18:14:23  浏览:8698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裁判

  自然人与法人签订合伙协议,约定自然人以现金出资,并经营法人部分业务,同时在合伙协议中约定自然人每月取得固定在职收入的,不能依据该工资条款认定双方形成了劳动合同关系。

  案情

  2012年3月原告白某与被告重庆某驾驶服务有限公司(下称A公司)签订《合伙协议书》,约定:白某出资15000元于A公司,后者愿让出其名下代驾业务的30%作为盈利分红,同时无偿划分20%给白某,届时合作中白某代驾业务的盈利分红占比为50%;双方合作期限为三年;双方每月固定在职收入为4500元;A公司应将公司前中后期运作思路完全告知白某,白某在公司所设职务为车队总队长,应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熟悉A公司教予的运作细节,达到独立运作代驾团队的效果,并有义务尽全力运作好夜间代驾业务的相关工作;白某有参与公司股东会之权利;若双方合作的代驾业务因市场客观状况导致无法继续进行,则A公司应将公司所涉及之其他某一项业务让出同等分红比例于白某继续限期内的合作(具体某项业务由白某自行选择,选择后应等同于本合同之权义履行合伙人职责);若合作12个月后,代驾业务仍处于亏损状态,则合伙方集体纠责。协议签订后,原告于当日向被告交纳合伙入资款15000元,但被告对此予以否认。原告诉称,其工作一段时间后,被告无任何合法理由也未经协商而单方免除其所任职务,且未支付工资及社会保险费用,特诉至法院,请求判令被告支付2012年3月23日至同年10月23日期间应得工资31500元。

  裁判

  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依其双方真实意思表示,在不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签订的《合伙协议书》是合法有效的。合伙需合伙双方按照合伙协议约定,各自提供资金、实物或技术等,合伙经营、共同劳动、共负盈亏。合伙协议书中约定的关于原告职务及固定在职收入的条款,意在确定原告在合伙中的履行合伙经营、共同劳动之义务,以及享有盈余分配之权利。因此,原、被告之间形成的是合伙关系,而非劳动关系。此外,原告未举示充分证据证明其与被告之间有劳动关系并付出实际劳动的事实。综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八条之规定,判决如下:驳回白某的诉讼请求。

  评析

  本案争议焦点在于对合伙协议中涉及“劳动”与“工资”的约定条款性质的认定,即是否可据其确认双方形成了劳动关系。对此,须在明确劳动关系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结合本案事实与证据来加以评判。

  在认定劳动关系存在时,一般应综合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的要素来加以判断。客观层面的考量因素包括:(1)管理因素,即付出劳动的一方在工作的内容与安排等方面是否从属于相对方,是否受后者的管理和支配;(2)对价因素,即获取劳务方是否对付出劳动者支付相应的合理对价;(3)合规因素,即用工单位(在无劳动合同的情况下)是否在形式上履行了相关劳动保护的法定义务;(4)事实要素,即能证成双方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各种表象条件,例如业务上的同质性或从属性、招用程序材料、工时或考勤记录、工作证件或身份标牌等。主观层面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是“意思要素”,即双方基于何种意志或意思表示而达成“交换劳动”的合意,这是区分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合伙关系、合作关系等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判断主观因素时也应主要依凭客观标准,即从可认定的证据与事实的角度推断当事人之间合意的性质。

  本案中,原被告之间并未形成事实上的劳动关系。首先,在基于合伙协议而形成的民事法律关系中,原被告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未形成从属性的管理关系。从合伙协议中的相关条款可看出,尽管原告在被告公司内任职,但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行为能力是对等和平等的。其次,在主观意思表示层面,从合伙协议的实质中心内容可推知,原被告意在合作“共赢”,而非令原告单纯地为被告“打工”。协议中关于业务分红的约定可明显推出前述判断。最后,原告所提供的“劳动”的性质,实为其对双方基于合伙协议所形成的合伙关系这一“法律拟制体”所付出的劳动,而非对被告所付出的劳动;对此,一方面,可将该“劳动”理解为原告对合伙关系的一种出资形式,以劳动和现金出资换取分红和报酬;另一方面,该“劳动”也是作为合伙人的原告履行合伙之“共同劳动、共同经营”的合伙义务与责任的一种承担形式,其根本动因是促成合伙目的之实现。综上,无论从客观形式还是从主观意图上来看,原被告之间均未形成劳动关系之实质;原告不能仅根据合伙协议中订立的工资条款而主张双方存在劳动关系。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北区人民法院)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广州市因公出国(境)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广东省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印发《广州市因公出国(境)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穗人社发〔2012〕5号


市各有关单位,区、县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现将《广州市因公出国(境)培训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二○一二年一月二十日



广州市因公出国(境)培训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管理,确保我市因公出国(境)培训工作依法、有序、高质量地开展,根据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因公出国(境)培训,是指我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选派技术和管理人员赴国外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采取听课、研修或实习等多种形式,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科学管理经验。

  因公出国(境)培训范围包括:执行由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或授权代表国家与外方签署的多边或双边合作协定(协议)需安排的培训;我市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或委托其下属机构)在授权范围内与外方签署的多边(或双边)对口交流合作协定(协议)和技术(或设备)引进项目合同中规定的培训;市属单位与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高等学校、专业机构直接签约安排的培训;由外方或国家外国专家局资助的自有渠道培训。

  公派留学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广州市外国专家局是我市因公出国(境)培训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全市因公出国(境)培训的综合管理和指导工作。

  第四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按培训时间分为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

  短期因公出国(境)培训是指在国(境)外培训时间在90天以内的培训项目。

  中长期因公出国(境)培训是指在国(境)外培训时间在90天及以上的培训项目。

  第五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应当坚持按需派遣、突出重点、优化结构、规范管理、狠抓成果的原则,要有长期规划并纳入各区(县级市)、各单位人才培养全局部署。

  第六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应当严格遵守国家及本市政策规定和外事纪律。不得持因私护照进行因公出国(境)培训。

第二章 培训计划

  第七条 我市因公出国(境)培训工作严格实行计划管理。各单位应本着“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更有成效”的方针,紧密围绕本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人才培养的实际,制定因公出国(境)培训计划。

  选题要有针对性和创新性,与业务工作重点或发展热点有密切相关。内容要博采众长,培训主题必须是培训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优势,避免集中于少数热点国家或地区。

  第八条 广州市外国专家局于每年10月,按照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文件要求发出下一年度我市的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申报文件。有培训需求的组团单位应在11月中旬前向广州市外国专家局申报本单位下一年度的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第九条 广州市外国专家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以及国家外国专家局关于因公出国(境)培训的总体指导方针,严格筛选,控制总量、突出重点、保压结合,对各单位申报的项目计划进行审核并综合平衡,在此基础上编制全市培训计划,报经广州市外事办公室和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后,下达各单位。

  第十条 项目计划未获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前,各申报单位不得提前组织实施。未列入本市年度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的,各单位不得自行组织实施。

  第十一条 优先支持培训内容符合我市各地区、各部门发展规划,围绕工作重点、热点展开的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优先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与中长期培训团组。

  第十二条 鼓励通过聘请外国专家来华指导、培训解决出国(境)培训需求。通过因公出国(境)培训引进外国专家来穗工作、指导的项目,可优先获得广州市外国专家局引进国外智力专款资助。

第三章 组团单位和人选条件

  第十三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实行“谁组团,谁负责”。

  第十四条 凡组织本地区、本部门人事隶属关系以外人员参加的团组,均按双跨(跨地区跨部门)团组管理。

  市直属委办局、各区(县级市)人民政府以及经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定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可以组织少量因公出国(境)培训双跨团组,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单位包括各类学会、协会、基金会、中心、公司、院校、办事处均不得组织双跨团组。

  双跨团组的参团人员只限于与组团单位有直接领导关系或业务指导关系的部门和单位人员。

  第十五条 立法、司法、公安、民族、宗教等敏感领域的培训,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垂直管理的地方相关部门的培训,由主管部门在职能范围内统一组织管理。

  第十六条 组团单位应严格按照“德才兼备、按需派遣、学以致用、宁缺毋滥”的选派方针,选拔政治优秀、业务对口、外语合格、身体健康、有培养前途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因公出国(境)培训。选派人员目前所从事工作应与培训主题直接相关,不得照顾性派出。

  因公出国(境)培训人员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含大专),年龄在50周岁以下,并具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

第四章 培训机构

  第十七条 组团单位应在国家外国专家局认定的境外培训机构范围内,选定培训项目境外承办方。除此之外,也可选用国际上对口的著名大公司、著名的科研机构、著名大学。选择非认定的境外培训机构,应向广州市外国专家局提供该机构资质情况,经报国家外国专家局同意后方可选用。

  严禁通过旅游渠道安排因公出国(境)培训。不得通过中介联系境外培训机构或安排培训事宜,不允许通过中介选择或转手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

第五章 培训协议与培训费用

  第十八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在执行前,组团单位要与国(境)外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协议(或合同)。协议应明确规定双方责任和义务,至少涵括以下内容:

  (一)培训主题、目的;

  (二)培训时间、地点;

  (三)培训要求和培训方式,包含食宿行等生活安排;

  (四)培训的人数和师资安排

  (五)培训费用,包含伙食、住宿、交通安排以及费用支付方式等;

  (六)保险方式及费用分担;

  (七)违约处理方式。

  第十九条 中长期因公出国(境)培训的培训人员应与组团单位签订“出国(境)培训协议书”,对经济担保、违约责任及回国后的服务期限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

  第二十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经费应纳入专项预算管理。各组团单位应严格根据工作需要和经费预算制定因公出国(境)培训计划,严格将因公出国(境)经费开支控制在预算内,不得挪用其他预算资金。

  第二十一条 组团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有关因公出国(境)培训经费的规定,不得超标准收费或克扣、私分或变相私分因公出国(境)培训费用,不准用发给奖金或回扣的办法招揽培训团组,不得以任何形式由企事业单位出资或补助,不得向下属单位、企业和地方摊派、转嫁因公出国(境)培训费用。

第六章 培训管理

  第二十二条 组团单位在团组出发前,须组织全体培训人员进行预培训,主要内容包括:

  (一)学习与培训主题密切相关的理论知识;

  (二)进行爱国主义、外事纪律、外事礼仪和安全保密教育;

  (三)了解所去国家(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风俗习惯等基本情况;

  (四)充分研究培训主题业务目前在国内发展的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了解在国外发展的概况;

  (五)做好组织分工、安全保卫等。

  第二十三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应成立班委会,对团组在境外的活动实施管理,实行团长负责制。团长应是熟悉业务,善于管理,能带领学员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人。

  第二十四条 严禁两套日程。培训团组在国(境)外要按批准的日程安排培训与活动,不得擅自增加在外时间,不得擅自绕道或经停第三国或地区,不得擅自变更培训内容及路线。凡发现与报批日程不符,将追究团长、组团单位的责任,并追缴经费。

  第二十五条 逐步建立因公团组出国(境)情况跟踪和评估机制。团组在境外期间,重要情况要及时报告组团单位和我驻外使领馆,并由组团单位报告任务审批、审核单位。

  第二十六条 因公出国(境)培训团组应于回国后10天内召开培训总结会,并向广州市外国专家局提交个人培训总结及团组培训总结,以及境外培训机构评估报告。广州市外国专家局以此为基础,对组团单位执行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第二十七条 组团单位应加强对培训成果的跟踪和推广,每个团组应至少报送1项成果。

  第二十八条 未报送或未按时报送团组总结的组团单位,广州市外国专家局将暂停或暂缓该单位的项目审核,暂停审核该单位下一年度因公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第二十九条 组团单位应指定具体负责因公出国(境)培训工作的经办人,并保持相对稳定。经办人负责培训项目计划申报、项目送审、国外管理以及培训总结和成果的收集、汇报工作。经办人应熟悉外事纪律及因公出国(境)培训的相关政策规定,并有义务向单位领导解释相关政策。

  第三十条 广州市外国专家局将每年通报表扬因公出国(境)培训工作出色的单位、个人和优秀学员。对严重违规操作的单位及个人也将择机通报批评。对违反出国培训规定并产生严重后果的单位,将暂停其组织因公出国(境)培训资格,并提请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按有关规定追究组织者及当事人的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开始施行,有效期5年。相关政策依据变化或有效期届满的,根据实施情况依法评估修订。












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公安部 等


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公安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
现将《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切实完成清理整顿印刷业的各项任务,并认真做好地方的验收工作。《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及办法》的附表一、附表二由各地新闻出版部门会同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填报。
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根据各地清理整顿印刷业的完成情况,安排对各地的整顿工作进行验收。


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印刷业管理条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中央宣传部、中央政法委、新闻出版署关于1999年上半年“扫黄”、“打非”集中行动方案》(以下简称《集中行动方案》)以及新闻出版署、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对全国印刷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特制定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和办法。
一、验收条件
(一)组织领导
1、将《集中行动方案》和《通知》报告当地党委、政府,按《通知》的要求联合组成清理整顿工作小组,制定本地区清理整顿印刷业实施方案并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所在地党委和政府重视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给予有力指导。重点地区党政领导亲自挂帅抓印刷业清理整顿工作。
3、按《集中行动方案》“要进一步明确各地印刷业的监督管理部门,已设立新闻出版局的,由新闻出版局负责,未设立的,应指定相应部门负责”的要求,落实印刷业的监督管理部门。
4、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对印刷业进行全面清理整顿的公告等。
5、组织印刷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印刷业管理的法规和规章。
(二)调查摸底
6、督促企业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并认真准确填写《印刷企业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齐调查表并认真核实。
7、摸清印刷企业底数,按要求分类汇总各类印刷企业的基本情况数据。
(三)取缔查处
8、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立、无证照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厂、点,由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取缔。
9、对翻印境外政治性非法出版物,非法印制含有反动、淫秽、迷信内容和国家明令禁止印制的其他内容的出版物,盗印辞书、工具书、教学用书及其他畅销书,伪造票证,非法印制假冒商标、广告、包装装潢印刷品的印刷企业、单位和个人,由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责令停产停业,由原发证机关吊销许可证,直至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对违规从事印刷经营活动的印刷企业,由新闻出版等部门进行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印制许可证,直至吊销营业执照。
11、对大案要案,所在地领导亲自督促检查,抓紧破案、结案,及时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四)压缩整顿
12、制定本地区压缩印刷企业的具体方案,提出具体压缩比例和压缩措施,并做到稳妥实施。
13、对生产经营场所、技术装备、基础管理、产品质量状况不符合印刷企业基本条件的,按要求进行了压缩。
14、出版物印刷企业一年内没有印制出版物,吊销《出版物印制许可证》;连续停止经营活动满一年(非公司企业)或6个月以上(公司)没有进行印刷经营活动的印刷企业,依法予以注销或吊销。
15、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清理整顿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作。
16、制定了本地区印刷企业总量、结构、布局宏观规划并组织实施。
17、清理整顿期间,没有审批各类印刷企业。
(五)整改验收
18、制定本地区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验收条件和办法,并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19、组织符合条件的各类印刷企业认真填写《印刷企业登记表》,并按要求逐级审查,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0、对经清理整顿后符合条件的各类印刷企业,由新闻出版、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通知》规定的程序换发(或核验)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21、对不符合条件的印刷企业,采取限期整改措施。
22、将清理整顿的有关情况分类汇总,准确填写《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附表一)、《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附表二),上报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
23、对重点地区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组织验收并有验收总结报告。
24、对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认真进行总结并按规定上报总结材料。
二、验收办法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对所在地地(市)、县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组织验收。
1、以地市为单位,组织验收,其中的重点地区,以县为单位,组织验收。
2、重点地区现场验收、其他地区抽查验收。
(二)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组织验收。重点地区现场验收,其他地区抽查验收。
1、验收前,各地须向全国清理整顿印刷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材料:
①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总结。
②《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
③印刷企业名录。包括:出版物印刷企业、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职工人数等基本情况;复印、影印、打印企业及单位内部印刷厂(所)的企业数和职工人数等基本情况。
④外商投资印刷企业的名称、地址、电话、邮政编码、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注册资本、经营范围等。
⑤取缔、查处、压缩的印刷企业情况(需报明企业名称、地址、企业类型、管理类别、处罚形式、处罚的理由和原因等)。
2、验收内容、方式。
①听取并审核工作总结等有关材料。
②召开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反映。
③到现场抽查核实等。
(三)在这次清理整顿印刷业工作中,凡未完成下列二项工作之一的,不予通过验收。
1、本地区印刷企业的底数不清,未上报《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
2、未按验收条件的要求,进行取缔、查处和压缩,未上报《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
附表一
填报单位: 印刷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
--------------------------------------------------------------------------------------------------------------------------
|核对方法: | 印刷企业实有数(户) | | 整顿前原有 |
|行:1=2+3+…+11 |----------------------------------------------------------------|实有|--------------|
|列:1=2+6+10+11 | | | |中外|中外|外商|有限|股份| | | |职工|企业数|职工 |
| 2=3+4+5 |合计|国有|集体| | | | | |私营|个体|其他|人数| | |
| 6=7+8+9 | | | |合资|合作|独资|责任|有限| | | | |(户)|(人)|
|------------------------------|----|----|----|----|----|----|----|----|----|----|----|----|------|------|
| |1 |2 |3 |4 |5 |6 |7 |8 |9 |10|11| | | |
|------------------------------|----|----|----|----|----|----|----|----|----|----|----|----|------|------|
| 合 计 |1 | | | | | | | | | | | | | | |
|------------------------|----|----|----|----|----|----|----|----|----|----|----|----|----|------|------|
| |小计 |2 | | | | | | | | | | | | | | |
| |--------------------|----|----|----|----|----|----|----|----|----|----|----|----|----|------|------|
| |国家级定点企业 |3 | | | | | | | | | | | | | | |
|出|--------------------|----|----|----|----|----|----|----|----|----|----|----|----|----|------|------|
|版|省级定点企业 |4 | | | | | | | | | | | | | | |
|物|--------------------|----|----|----|----|----|----|----|----|----|----|----|----|----|------|------|
|印|其他出版物许可企业 |5 | | | | | | | | | | | | | | |
|刷|--------------------|----|----|----|----|----|----|----|----|----|----|----|----|----|------|------|
|企| |小计 |6 | | | | | | | | | | | | | | |
|业|出版物|------------|----|----|----|----|----|----|----|----|----|----|----|----|----|------|------|
| |专项 |排版专项 |7 | | | | | | | | | | | | | | |
| |许可 |------------|----|----|----|----|----|----|----|----|----|----|----|----|----|------|------|
| |企业 |制版专项 |8 | | | | | | | | | | | | | | |
| | |------------|----|----|----|----|----|----|----|----|----|----|----|----|----|------|------|
| | |装订专项 |9 | | | | | | | | | | | | | | |
|------------------------|----|----|----|----|----|----|----|----|----|----|----|----|----|------|------|
|包装装潢印刷品印刷企业 |10| | | | | | | | | | | | | | |
|------------------------|----|----|----|----|----|----|----|----|----|----|----|----|----|------|------|
|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 |11| | | | | | | | | | | | | | |
| |----|----|----|----|----|----|----|----|----|----|----|----|----|------|------|
|其中:复印影印打印企业 |12| | | | | | | | | | | | | | |
|------------------------|----|----|----|----|----|----|----|----|----|----|----|----|----|------|------|
|单位内部设立的印刷厂所 |13| | | | | | | | | | | | | | |
--------------------------------------------------------------------------------------------------------------------------
附表二
清理整顿情况汇总表
填报单位:
----------------------------------------------------------------------------------------------------------------------
| | 取缔 查处 压缩 情况 |
|核对方法: |----------------------------------------------------------------------------------------------|
|行:1=3+5+6|压 缩| 取 |吊 销|吊 销| 改 组 |转 产|限 期| 罚没 | 罚 | 没收违| |
| 8=9+10 | | | |营 业| 合 并 | | | | | |其 |
|列:1=2+…+5|合 计| 缔 |许可证|执 照|(减少数)|停 办|整 改| 合计 | 款 | 法所得| |
| | | | | | | | | | | |他 |
| |(户)|(户)|(户)|(户)| (户) |(户)|(户)|(万元)|(万元)|(万元)| |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11|
|------------------|------|------|------|------|----------|------|------|--------|--------|--------|----|
| 合 计 |1| | | | | | | | | | | |
|--------------|--|------|------|------|------|----------|------|------|--------|--------|--------|----|
| 出版物 | | | | | | | | | | | | |
| |2| | | | | | | | | | | |
| 印刷企业 | | | | | | | | | | | | |
|--------------|--|------|------|------|------|----------|------|------|--------|--------|--------|----|
| 包装装潢 | | | | | | | | | | | | |
| 印刷品 |3| | | | | | | | | | | |
| 印刷企业 | | | | | | | | | | | | |
|--------------|--|------|------|------|------|----------|------|------|--------|--------|--------|----|
| 其他印刷品 | | | | | | | | | | | | |
| |4| | | | | | | | | | | |
| 印刷企业 | | | | | | | | | | | | |
|--------------|--|------|------|------|------|----------|------|------|--------|--------|--------|----|
| 其 他 |5| | | | | | | | | | | |
----------------------------------------------------------------------------------------------------------------------
------------------------------------------------------------------------------------------------
| | 发现非法印刷活动情况(起) | 收缴非法印刷品情况 |
|核对方法: |------------------------------|----------------------------------|
|行:12=13+…+16| |印制 |侵 |伪 | | | 其 中 | |
| |合 |政治性|权 |造 |其 | 非法 |------------------|伪 |
| |计 |非法 |盗 |票 |他 |出版物 |政治性|淫秽|迷信|造 |
| | |出版物|版 |证 | |(万册)|非法 | | |票 |
| | | | | | | |出版物|制品|制品|证 |
| |----|------|----|----|----|--------|------|----|----|----|
| |12|13 |14|15|16| 17 |18 |19|20|21|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查处治安案件 | |
|核对方法: | 刑事案件(起) | | 处理违法犯罪人员(人) |
|行:22=24+26+28| | (起) | |
| 23=25+27+29|----------------------------------------------|----------------|----------------------------|
| 30=31+32 | 合 | 制贩淫 | 伪 造 | 其 | | | | | | | | |
| 33=34+…+37 | 计 | 秽物品 | 票 证 | 他 |合 |制贩|其 |合 |移 |劳 |治 |其 |
| |----------|----------|----------|----------| |淫秽| | |送 |动 |安 | |
| |立 |破 |立 |破 |立 |破 |立 |破 | |物品|他 |计 |起 |教 |拘 |他 |
| |案 |案 |案 |案 |案 |案 |案 |案 | | | | |诉 |养 |留 | |
| |----|----|----|----|----|----|----|----|----|----|----|----|----|----|----|----|
| |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 |
------------------------------------------------------------------------------------------------------------------------------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